仓慈,是淮南郡(今安徽寿县境)人,最初是郡府里的一个小官吏。公元209年,曹操令张辽等率军在合肥屯田,仓慈升为绥集都尉,后调任长安令。他为政清廉,不畏强暴,“史民畏而爱之”。231年,仓慈出任敦煌太守。
仓慈生活的时代,正是内地与西域形势都处于动荡不安的时代。东汉末年,随着黄巾军起义的失败,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争夺,变得十分尖锐激烈。经过长期征战,曹操基本统一北方,建立曹魏政权。刘备退据四川,建立蜀汉。孙权则割据长江中下游,在南京建立吴国。由于中原地区时局不安,各派政治势力你争我夺,使“郡在西陲”的敦煌与内地之间的政治联系中断,中央王朝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,没有给敦煌郡派过太守。
敦煌当地的封建地主、豪强利用中原各派政治势力无暇西顾的机会,称王称霸,任意兼并农民土地。对于途经敦煌的中外商人,他们更是任意欺凌,百般阻挠。即便是允许商人们在当地贸易,也往往趁机敲诈勒索。敦煌当地的封建地主及豪强的倒行逆旌,严重影响了西域各族人民与内地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联系,阻碍了中外商人正常的商业贸易活动。
敦煌是丝绸之路中段南、北路东端的总汇之处,它不仅在中西交通中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,而且也是中央王朝在西域行使主权,进行统治的基地。所以,曹魏政权非常关心敦煌地区事态的发展。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后,即派尹奉为敦煌太守。但尹奉到任后,在根深蒂固的地方势力面前,表现得软弱无能,“无所匡革”。敦煌的地主豪强也根本没把尹奉放在眼里,继续为非作歹。所以,丝绸之路仍不能畅通。
公元231年,魏明帝把精明强干的长安令仓慈派往敦煌,接替尹奉担任太守。仓慈到任后,为恢复和整顿当地社会秩序,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:减免各种赋税,抚恤贫民,发展农业生产;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势力,迅速处理过去积压下来的各种诉讼案件;对于被阻隔在敦煌,并受到刁难、迫害的中外商人,亲自出面做说服和解释工作;尽量满足中外商人的正当要求和愿望。对要求继续由敦煌去内地经商的,发给通行证件,准其前往;对想从敦煌返回原籍的,则拿出府藏物资与之公平交易,尔后派专人护送出境。自此以后,被阻隔了数年的丝绸之路又畅通了。仓慈的事迹,很快传遍了西域各地,也传到了国外,“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”。
由于仓慈清除了堵塞在敦煌商道上的“障碍”,丝绸之路又恢复了往日那种“商胡贩客,日款于塞下”的繁荣景象。西域与内地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交往日益密切。焉耆、龟兹、疏勒、鄯善、于阗、车师、乌孙等不断派遣使节,携带各种物资向魏朝贡,同时进行各种贸易活动。远在帕米尔以西的大宛、康居也派人到洛阳,出售他们的优良马匹。有的商人甚至长期定居洛阳,从事商业活动。内地的使者和商人,也常常贩运各种商品,经敦煌销往西域各地,有的也在高昌、于阗等地落户安家。丝绸之路的畅通,商业活动的兴盛,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,使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,在过去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。
数年之后,仓慈死于任上。敦煌地区的官吏和老百姓“悲感如丧亲戚,图画其形,思其遗像”。仓慈的死讯传到西域,各族人民或聚集在戊己校尉驻地高昌,或聚集在西域长史驻地海头,致哀悼念。有的人还按照当地风俗,“以刀画面,以明血诚”。西域各族人民还专门为他建立了祠堂,“遥共祠之”。他的事迹一直为各族人民世代传诵。
陈寿《三国志》:为长安令,清约有方,吏民畏而爱之。评曰:郑浑、仓慈,恤理有方。抑皆魏代之名守乎!恕屡陈时政,经论治体,盖有可观焉。